在資訊數據暴增時代,如何有效利用巨量資料(Big Data)工具進而調整行銷策略,做出正確市場判斷,對電子商務、零售業者而言,數據分析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基本功。然而,除了從自家網站分析消費者流量,當你想分析整體消費趨勢或是跨國比較時,Google 數據分析工具(Google Analytics)就像一座數據金礦,讓有興趣的商家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
Google推出的數據分析工具眾多,其中一項消費洞察報告(Consumer Barometer)於推出 2014 年版本,利用視覺化圖表(Infographics)呈現各種與消費相關的統計數據。從消費者接觸各類行動裝置的比例,到線上到線下(O2O)的消費習慣,甚至是消費資訊接受媒介來源等,都能在Consumer Barometer上搜尋並進行單一或跨國比較。
圖、Google 發布的2014消費洞察報告(Consumer Barometer)利用視覺化圖表(Infographics)呈現各種與消費相關的統計數據
洞悉消費者購物習慣 讓決策者行銷手法拳拳到位
據 Retail Times 報導指出,消費洞察報告是Google 提供給全球零售商、電子商業及網路科技業者的一項免費數據資料庫。Google 號稱 Consumer Barometer所統計的區域廣度及調查深度,是同類型資料中最具代表性的,最新調查範圍已涵蓋全球 46 個國家。
Google 表示,消費洞察報告能讓市場行銷分析者,理解消費者購最近的購物心態及消費習慣。使用者可以依據內部數據,製作一份客製化市場策略評估表。內容可以包含目標客戶的上網頻率;分析使用者最常利用那些行動裝置購物;那些族群在線上購物前,會從哪些媒介獲得進一步資訊;線上影片廣告對消費習慣的影響程度;不同世代的線上購物習慣差異等,都是用戶可挖掘的巨量資料。
Google 業務部協理 Peter Cory 認為,現今越來越多人藉由數位媒體來挖掘市場商機及購物目的。但單一平台的資訊很難讓電商業者知道,那些銷售渠道或行銷活動是最可操作的。尤其當業務是跨地域或產品項多元時,數據資訊的廣度、深度也將影響行銷策略的精準度。所以 Google 消費洞察報告,提供最新消費者行為研究數據,讓使用者在數位礦山中採擷數據金礦。
從線下到線上、從在地到跨境 決策不可或缺的幫手
消費洞察報告的數據來源主要來自兩項研究:其一是消費洞察報告問卷調查(集中鎖定成年人線上消費族群);其二為消費者跨裝置上網研究(Connected Consumer Study),這兩份調查橫跨全球各州約 50 個國家,回收樣本達 15 萬份。
國外媒體 FashionUnited 進一步指出,因為調研對象橫跨各國,以及抽查項目涵蓋線下購物研究習慣,到線上消費媒介選擇。這些巨量資料讓電商、零售業者得以分析線上、線下的購物行為差異,以及比較在地市場及跨境商機,進而採取不同行銷模式。
英國一家跨國傳播公司競立媒體(MediaCom),合夥經營人 Chris Binns 就表示,跨境及跨平台的數據,對決策的重要性越來越高。新版的消費洞察報告,提供大量且完整的市場數據表格,內容詳細程度是過去相關數據無法比擬。可預期的是,消費洞察報告將是競立媒體做決策時,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。
台灣消費數據有何特點? 東亞各國超級比一比
值得注意的是消費洞察報告也調查了台灣消費族群,因此有興趣者能在 Consumer Barometer 網站,挖掘更深度的資訊意義。從台灣的調查數據中發現,以多屏世界(The Multiscreen World)議題為例,2014 年台灣每人平均有 2.7 台聯網裝置,使用最多的硬體仍以電腦為大宗,達 74%,勝過智慧型手機 67%、平板電腦 31%。
Consumer Barometer 也提供另一功能,則是讓相同問題進行跨國比較。我們試圖把東亞鄰近各國(中國、日本、南韓)與台灣的消費趨勢做一比較,觀察哪些調查結果值得參考。
例如比較四個國家上網使用的聯網裝置,智慧型手機比電腦/平板高這個項目上,南韓比例最高達 38%,依序為中國 20%、台灣 18%、日本 9%。但如果提問改為智慧型手機使用程度與電腦/平板差不多相等,中國的比例則提升到 42%,依序為台灣 40%、南韓 35%、日本 29%。
從這個命題就可發現,東亞各國裡南韓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比例最高,而中國與台灣的使用模式則較接近,利用電腦(包含平板)及智慧型手機上網程度較平均。這個訊息便透露,當主攻南韓市場時,手機 App 平台可能是發展主力,而台灣、中國的消費者使用 App 或網頁版的機率可能為一半一半。所以數據將影響企業在不同市場,會採取不同商業模式,才能契合當地的使用者體驗。
現在就去瞧瞧:消費者晴雨表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